油气智能装备摩擦与可靠性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一支由王德国教授带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有在校教师5名,其中博导3名,在读博士8名,在读硕士23名。课题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贯穿“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以“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作为人才教育培训目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核心,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等方面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逐步的提升和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多相流动与分离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现在研人员63人。实验室成立之初,就树立了“探究多相分离机理、开发高效设备、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目标,具有崇高的科研追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科学严谨、严肃活泼、团结向上”的团队文化,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承担国家项目11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7篇(SCI27篇,EI31篇,核心19篇),申请专利7项,出版专著2本。开发的高效旋风分离器在石油化学工业、煤化工等领域获得推广应用,特别是首创的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开发的双入口管柱式气液分离器,其综合性能优越,正逐步向工业领域推广。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实验室将继续致力于多相分离机理的研究,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国家油气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多孔材料与能源催化课题组是由李振兴老师带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致力于多孔催化剂的开发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二氧化碳固定及电还原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这个以“让能源更清洁”为目标的团队中,每个成员服务于节能减排和“双碳”战略目标贡献着力量。李振兴老师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原则,指导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几年来,团队聚焦国家能源战略转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清洁能源领域的难关。截至目前,团队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12的文章7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取得授权专利9项。荣获国家级荣誉5人,校级奖项10人,一等学业奖学金达60%以上。小组成员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人获得第十四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暨纳米研究银奖。除此之外,课题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培育双创项目,团队实验室成功入选2020年“多学科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并荣获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优秀创业团队二等奖。
能源环境经济与战略课题组目前共有教师成员8人,其中本校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1人,国际合作指导教师2人,在校研究生66人(含留学生10人),教师党员5人,学生党员9人。课题组的目标和使命是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自2013年成立以来,毕业学生近二百人。课题组长期从事能源环境经济与战略相关研究,近三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及北京市社科基金4项,国际合作以及国家部委和企业委托课题10余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人文社科最高奖)、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能源软科学最高奖)等十余项科研奖励;小组成员发表论文百余篇,在SCI/SSCI JCR一区和教育部管理学中文A类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近年来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硕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奖、能源资源系统工程优秀论文大奖赛等学业科研奖励40余项。
“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小组成员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0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能源与环境和油气田化学工程,参加了国家“863、97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中石化、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和部门相关科研工作。同时还主持参与中欧、中英、中澳、中美相关的CCUS项目,参与了国家多项CCUS工作。除此之外,还主持科技部、亚行、世行、CCUS发展路线图,完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CCUS量化与核查国际标准技术工作报告1项和二氧化碳利用特别报告1项。自2020年以来,小组成员热情参加校内校外学术活动并多次获奖,小组成员发表SCI文章和中文核心15篇。团队2018级在校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人。小组成员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团队党员现有15名。团队参加学校四史竞赛并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小组成员还热情参加社会和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志愿总时长达762.5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