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系列⑦ 唐小林:将科技落到实处 带动茶农增收

来源:体育买球    发布时间:2024-06-28 07:52:53 | 返回

  “我们要确确实实站在茶农和企业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干到实处,落到实处。”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现任纪委书记、工艺装备所所长、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唐小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信念和准则。他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依托自己所在单位的技术优势,结合茶农和企业所需所求,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茶区增产潜能,促进茶农持续增收。

  茶叶,自古以来就在武义县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武义也因此成为了金华市第一产茶大县。不过,武义茶产业也曾面临着经济价值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2013年起,唐小林来到此处,作为茶叶加工与机械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带领研究院年轻的科技团队为武义县茶产业开展技术服务。

  期间,针对茶叶加工行业的共性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唐小林为结对企业研发了机采茶鲜叶分级机、自动防霜冻茶园系统等设备,建立了自动防霜冻示范茶园1120亩。

  同时,茶区还存在着茶叶弃采、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当地多数茶农只采摘春茶,部分机采的夏秋茶,加工成出口珠茶,平均价每公斤一般只有十几元,一年到头只能走走量,无法产生高效益。”但唐小林发现,夏秋茶叶有着较高的利用价值,于是他引导当地茶企和茶农采摘夏茶秋茶,并与团队开展了“高香型红茶新工艺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采用茶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将乌龙茶做青的摇青工艺嫁接到红茶的萎凋工艺中,成功研发了花香浓郁的高香型红茶新产品。

  “从原来的十几二十块一斤,到现在几百块一斤,我们的收入可是翻了十来倍!”当地茶农欣喜地说。

  据悉,该课题申报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新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同时技术成果辐射周边茶园5000多亩,带动200余户茶农年增收500多万元。

  企业要做好绿茶,“摊青”是制作工艺中的关键一环。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有着较大规模的茶园,但由于旧的观念和习惯,鲜叶进厂后通常是直接摊放在竹帘或者清扫过的地上。几万斤鲜叶搬进搬出,费时费力,卫生质量隐患大,还会造成茶叶品质不稳定。

  针对这一现状,唐小林有了思考:“既然人工操作没办法保证茶叶的品质稳定和制作效率,为何不让机器来操作?”

  但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却遭到了公司负责人的质疑,因为传统模式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接受如此创新的方式。

  唐小林知道,单纯给茶农和企业讲理论行不通,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去处理问题,让他们看到初步效益,才能真正接受新的技术和理念。

  于是,他带领团队与浙江华帅茶叶瓜子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全自动茶叶摊青装备系统。用输送带将进厂鲜叶输送到机器上,根据茶叶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实时监测调控摊叶温度湿度,让茶叶均匀地达到加工前的品质要求,使茶叶品质稳定提升,企业劳动力节省近80%,提高了企业整体加工水平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看到了成效和收获,企业负责人十分满意。

  景宁鸬鹚乡地处山区,经济多以农业种植为主。长期以来,当地农户们由于缺少种茶经验和科技指导,虽然一年到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也曾尝试种植其它特种作物,但所得效益并不高。

  2014年以来,唐小林同时也在此处担任科技特派员,指导“优质高效示范茶园建设”项目实施。

  如今郁郁葱葱的茶园,在当时还是一座荒山。刚来到这里,唐小林就经常往山里跑,摸透了整个山区的生态环境,才开始做种植规划。

  他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新垦茶园ECO基本平衡:造梯田,防水土流失。建蓄水池,防夏季干旱。铺杂草,保持地温、涵养水土、抑制杂草生长及防止冬季严寒或“倒春寒”的茶树冻害。种防护林,保天敌、防病虫害,让茶树的经济属性及生态属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协调统一,使山区农民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他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把理念和方法教给茶农,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科学的种茶做茶观念。

  研发茶叶新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2019年,唐小林指导研发的茶叶新产品一经面市就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价格同比提高30%以上。茶园目前通过了有机认证。

  7年来,唐小林每年合计为茶区培训农民约200名,发放科普资料约500份;指导茶叶种植和科学管理基地茶园面积达3万余亩,辐射带动基地周边茶农茶叶种植、管理规模近5万亩;建立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条,促进了服务区域茶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